丽江高山植物园吴之坤博士承担的研究所自主部署项目《报春花属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评价》执行期间,通过查阅有关标本及文献,开展报春花属植物重要类群的种群生态地理分布格局调查,深入了解各个类群的种群数量和种群内个体的分布格局与变异,关注不同生态地理条件下的种群分化与形态学变异。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东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域的报春花属植物进行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 在此期间,先后到丽江玉龙雪山、大理苍山、中甸红山、白水台、城口大巴山、腾冲猴桥、东川轿子雪山、景东无量山、中甸哈巴雪山、四川西部、西藏芒康地区、林芝地区、拉萨地区、山南地区及日喀则地区等地进行了三十多次野外考察,对不同种源地的报春花属植物野外生境进行了观察与记录;同时对这些种质资源以活植物体及种子的形式进行收集,到目前为止,共计收集到93个种及种下单元138份不同种源地的种质资源材料,并在丽江高山植物园建立了报春花属植物种质资源活体保存圃。项目执行过程中,发现了两个报春花科植物新种,其中一个是报春花属植物,另一个为珍珠菜属植物。
对引种的活植株及所采集的种子繁育出来的植株在丽江高山植物园不同条件下(温室及与原生境相似的生境)保存的适应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海拔1900m-4000m这个范围的报春种在丽江高山植物园(海拔2600m-3600m)的室外大都能很好地进行生长,而低于或高于这个海拔范围的报春则在适应性上表现不是很好;对于不同形态的报春花属植物分析,形态学上粗壮、根系(内质根系)发达的物种适应性较好,而形态学上瘦弱,须根为主或根部木质化的报春种则适应性表现不佳,在丽江高山植物园的生长状况不是很好。这些初步的观察结果,对于以后进行报春花属植物的生理生态学研究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的数据。
引种到丽江高山植物园内的报春生长情况比较
对33份来自不同种源地的种子进行微形态学扫描,如果表明报春花属植物的种子在形态学上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组间种子形态差异较大,而同一个组里的不同种之间在形态学上差异不是太大,但微形态学上(纹饰、表皮形态、种脊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以作为不同物种间分类的证据之一,因此建立报春花属种子形态学数据库,对于以后种质资源收集中种子采集鉴定上能提供一定的依据。
不同种源地报春花种子微形态扫描结果比较
对采集到六种报春花属植物的种子生物学在西南种质资源库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在对采集到的报春花属植物种子进行播种繁育时对不同种的萌发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报春花种子在20℃-25℃设置的情况下萌发较好,大多数种子都能萌发;在温室播种的情况下,大多数报春花属植物的种子都是喜光型种子,在播种时表面不能覆盖过多的土,如果表层覆盖土过多,则种子容易霉烂而失去萌发能力。
目前,围绕报春花属植物的研究工作,已经发表了3篇论文(SCI),取得2个专利授权。